企业文化

【徽 苑】忆泉州·游

来源:徽商物流 时间:2020-10-10 浏览量:8926

回忆自己对泉州的向往,大约是受了外国友人伊本·白图录所撰《游记》的影响。多年以前,父亲为了让我了解一些伊斯兰教的传统以及它在中国的衍生、发展,特地找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、书刊交我阅读。其中就有这本《游记》。当我第一次踏上泉州的土地,与当地的回族朋友交流时,很多人知道《游记》,并能清晰的记得其中勾勒泉州的段落,叫我油生知音之感。可惜作者没有留下遗像让我瞻仰,就连他书中所记的,当时来华的穆圣座下二贤,也归真千余载,在风吹欲动的“碧玉毯”下空留机妙。

泉州是个宗教繁华之地,自古便有各教派无数的杰出人物在此居留修行。近代最著名的为弘一法师,他在安海时曾致书李远芳,略云:“今年所以往闽各地弘法者,因余居住闽南十年,受当地人士种种优待。今年老力衰,不久即可谢世。故于今年往各地弘法,以报答闽南人士之护法厚恩……明年将闭门谢客,以终其天年。”

我在泉州看到了弘一法师的遗骨。泉州人把法师的44颗舍利子小心收集,珍藏于清源山的千手岩畔,并建一墓亭敬之,时任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居士题书“千古江山留胜迹,一林风月伴高僧”。看到此处,回想法师的绝笔“悲喜交集”,叫人感慨,唏嘘不已。不由暗叹弘一法师的德行高远,至西去前几日仍开坛讲经,弘扬佛法,也唯此清俊秀丽之地可安放法师遗身了。

在清源山游览了好几回,风景也看了无数,它给我最深的印象是“绿”,重重叠叠,浓淡各异的绿随时在眼中留连。加之几去清源都是在暑假期间,那样的苍翠,会叫自己一生难忘。

沿清源山的小道环行而上,空气愈加清新,眼界也愈加开阔。山林中的湿润,不仅泽泅了花草,也叫游人们心神为之一爽。

清源山并不算是高山,但由于泉州附近皆是丘陵,所以才有了蔡清的那句“一上第一山,自觉众山小”。我见惯了北方俊俏奇峰,对此句虽不以为然,却也不敢小看了在山顶临风远眺的那份惬意。日初东升,伴着身旁淡淡的雾气,眼前的泥香、树木以及远处渐将繁华的街道们,这样的精致,哪里还能想起用此山比彼山呢?

老君岩是一路行来的第一景。巨大的石像我见过许多,但道家的雕刻似乎很少以大博名。而这高约5、6米的老君岩实是壮观,无怪乎会有“老子天下第一”的美誉了。此老君坐像左手依膝,长须飘拂,夸张的线条下透出质朴淳厚,使它看起来格外和蔼可亲。

据说老君岩原先并不是露天屹立。最早的时候,本有规模宏伟的真君殿、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覆盖其上,可惜后来被焚毁,空剩老君与白云相伴,在大自然中呼吸。明带詹仰庇曾作诗:“元洞清虚物象新,瑶坛潇洒回无尘。祗今万古上生石,准是千年不老人。座外青山开玉障,松间紫气绕龙鳞。由来杯酒堪何望,宠辱何须虽有身。”詹君来游时,道观大约早已被毁,眼见老君扎根大地,神态浩然,便有了隐逸之意,才会得此空灵之句。正所谓“仙踪若可继,愿言永相从”了。

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。明《道藏》记载,早在秦代就有方士大道在清源山修真,西晋与唐代也有许多知名道士如蔡如金、郑文叔在此炼丹修真,所以泉州的道学在中国的道教文化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。作为道家的鼻祖,老君在香烛的弥漫中享受着众人的供奉。信徒们拥拜的老君坐像,被连绵不断的香火包围着,虽别具一景,却也使此山的自然灵秀,少了几分清气。说到这里,不由的想起别处山川,大都如此罢。

老君岩已在身后,眼前是一道瀑布凌空而下,旁有“洗心”、“清如许”、“泉窟观瀑”等题刻,蔚为壮观。李白赞庐山瀑布云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”那是一种大气,而此处水景则尽显妩媚之色。我算是北方人,多见庞大水流一蔟而下的风流,对着这样的含羞委婉,便很轻易的为它陶醉了。说到“泉窟观瀑”,就不能不说一株奇木。立于危崖一侧,迷茫飞瀑所激起的烟雾中,先人们赐名“天侣”树。走近细看,它由两株重阳树和榕树结合,树根相叠,树身紧抱,树丫交缠,如漆似胶,有文人骚客美誉,赞叹“天侣呈瑞”。通过树牌上的文字,知晓此树在这里扎根已300多年,宛如一对忠贞不渝的恋人,引人遐思。坐在树下,临水听风,在周围山石飞水中感受一抹清凉,自己也如同溶入了幽翠之意,升腾了起来。我不敢在此做多停留,生怕这美丽因我而褪色。赏景如品茶,适可而止即可,何须穷尽其美呢?

游程之中,有几只山雀一路跟随,飞伴左右,啼叫甚欢。这山,这水,这树,这雀儿,原是一样的可爱。

走近崖下,仰面这瀑布,心情激动起来。在雨季里,水势会稍猛一些,雪般的颜色从崖上飘然而下,溅入水气弥漫的深渊,顿时我便如身在云雾之中一般,在这里站立片刻,全身湿漉漉的。瀑布落地后便缓了水势,把手伸进水中,清凉之意顺着胳膊走进心里。水是透明的,我甚至可以看清楚其中的每一粒细沙,难怪称此山为“清源”。这水终会流出山谷,流入大海,但我的心底还是希望它不会变浊,希望它即便远行至天涯海角,也还是清清的。

(五源 李明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