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文化

【风味人间】老坛滋味

来源:总部 时间:2020-09-16 浏览量:9476


酱菜,家家户户都会做,就地取材,顺时而渍,在瓶里、罐子里、缸里浸泡着、濡着、酿着、糟着。

古往今来, 中国人的厨房里里少不了一坛子时间酿就的腌菜。天南海北,各地悬殊的气候、风物让每一位主妇放进坛子的食物都不同,四川泡菜、天津冬菜、贵州糟辣椒、潮汕酸菜、陕西冰糖蒜……在时间里酝酿出一坛扑鼻香的老滋味。

最“老派”的合肥腌菜就是菜、酱水、盐、糖几样。喜欢腌菜的人家有“腌秋”的习俗。菜垅里收了豆角、刀豆,洗了把生水瀝干,塞到酱缸酱水里,一层菜,一层盐,用鹅卵石压实,候上一个月。早晚吃烫饭喝粥,揪出那么一缕,也不用切,淋一下就码到碗里。

以坛储食,本是家常,也是艰苦岁月的无奈之举。到了小雪添田间瓜菜入坛,到了大雪就是腊肉、香肠、鱼等。从立春吃到下一个冬。

看似轻巧的酱腌菜,也不是什么人都有福气吃到。要有时令的好菜,更要有会腌菜的人。



过去在农村,酱菜的好坏是考量主妇贤良的标尺之一,一个村子也就那么一两个能人,全村成百上千个腌菜缸,就她家的缸里的菜最香。

大通路就有这么个会腌菜的奶奶,她叫郭凤莲,70多岁了,巢湖岸边烔炀河人,老头子原先是东七开关厂工人,两个人83年到的大通路,就住在安拖澡堂附近的旧房子里。

一开始夫妻俩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对面,开了一家饭店,孝群饭店。从前在农村郭奶奶就是腌菜高手,来饭店吃饭的人也都爱她这口小菜 。后来岁数大了,饭店丢给小儿子夫妻俩干,自己就摆了这个腌菜摊子。

奶奶很苦,没有经济来源。上了70岁,每个月政府发150元补助。老头子也80多了,卧病在床,老头的退休金不足以支付护工工资,摆个摊子卖点腌菜多少补贴家用。

“一天下来,能卖个七八十块钱,天气不好只有二三十块钱,有时也冒个泡,能冲到一百多,还有成本呢,一百块钱也就挣个三四十块钱,没多少赚头”。

一个三轮车,每天下午四点出摊,基本六七点边上没人就收,别看摊子不大,足足码了十几样小菜,有青大蒜、生姜、缸豆、青大椒、韭菜、泡菜、酱萝卜、红大椒、莴笋、芥兰、黄瓜、大蒜头、蒜子……另外用瓶子装了磨成糊的辣椒面。

特别的,小车边上摆了一个米黄色塑料小桶,里面盛了一点清水,那是阿婆用来涮手的,一辈子跟盐跟酱打交道,手裂了很多缝,钻心疼,没人的时候水里泡泡,舒坦一些。

“阿婆,你怎么这么多品种啊”?“现在人口味刁,多些样数生意好做一点”。

“奶奶你的菜怎么那么脆啊”?“我没有本事搞着脆,我什么都不添,是菜本身脆”。

郭阿婆不用防腐剂,没有花哨的牌子,靠着质朴的人情,卖着一车的腌渍小菜。

阿婆的菜都是自己买,为省钱,每天早上用老人卡,一个人拖着小车,坐6路车到周谷堆批发。

郭奶奶的菜都是用自己晒的酱泡的,一坛子腌菜最精华的就是这酱。做酱最难的是晒酱,将霉好的蚕豆酱、黄豆酱放在大太阳下晒,傍晚拿勺子抄底翻一回,大约半个月的时间,原先小指大小的豆子化成了泥,酱就差不多做好了。



一酱两吃。可以拿来蒸菜。从前渔家从湖里拖了鱼,大的红烧,小的晒干,上蒸笼前拌一勺酱。临吃前,筷子抄一下,就着这么一碟酱蒸鱼,是下酒的好小菜。

也可以拿来腌菜。所谓“最老派”的腌法,就是如郭奶奶,在腌菜水里按照比例加几勺酱,几勺糖,几勺盐,其他的什么都不用添,好了就是一坛下饭菜。

郭奶奶菜卖得便宜,品种也多,看到来人会主动递上一个塑料碗一把筷子,碗上面套一个塑料袋子,遇到不愿动手的顾客她就代劳。

婆婆脾气也好,买多少都和和气气,一个北方汉子在隔壁买了两个馒头,多一块钱就递给郭奶奶,“一块钱刀豆!”“一块钱啊,大锅(哥)啊,扛子一块钱真称不到菜咧,好好好,我来给你称,我再给你添毫啊,算一块钱”。



一个大姐相中了青蒜,眼睛都亮了,自家老头子的最爱,恨不得整盆都端走。别小看它,周谷堆都很难找,是时令菜,过几个日头就没有了。

除了萝卜、韭菜、辣椒、豆角等,郭阿婆还会做香菜、雪里蕻、红油腐乳、红土鸭蛋等三四十种,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弄了,冰柜也放不下。  

我喜欢吃酱瓜,脆脆的黄瓜,还喜欢缸豆和需要费些劲咬的刀豆。因为是老乡,帮我添了一点称,一股暖意上心头,我又开始想外婆了,我在老家的外婆,厨房的摊子里有这些个菜。

这菜,回家要趁鲜吃,就像当年在外婆的院子里,用蓝边大海碗,稀饭上添几块腌菜,什么菜都不要,一碗稀饭吸溜得底朝天。

最好的就是“春不老”,不过很难遇到,是用带缨子的很小的萝卜腌制的,美食家汪曾祺也贪恋这个味道,“腌成后寸把长的小缨子还是碧绿的,极嫩,微甜,好吃,名字也起得好”。

这春要是真不老多好。




(星 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