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“启航新征程”系列关注】安徽省属企业:“改”出一片新天地

来源:安徽国资 时间:2021-06-08 浏览量:11853

翻开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史,有这样一个群体散发着耀眼光芒。

它们中,有冶炼了新中国第一炉铜水、第一块铜锭的铜陵有色;有创造了“世界水泥看中国,中国水泥看海螺”美誉的海螺水泥;有主导产品涵盖商用车、乘用车多个细分领域并持续发力、领跑新能源的江淮汽车;还有在我国煤炭工业行业举足轻重的淮南矿业、淮北矿业……它们,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安徽省属企业。

历史长河中,它们是稳就业、贡利税、促创新的“尖兵”,是推动全省经济总量由“居中”迈向“靠前”的“主力军”,更是安徽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见证者、实践者。

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唯有改革者方能留其名。新征程中,它们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谋篇布局下,在安徽省国资委的具体指导下,放下“功劳簿”,肩扛国企改革“大旗”,以《安徽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(2020——2022年)》为纲,坚定地向更高质量发展“开拔”。

强强联合,既“追求体量”也“强调质量”

一边是有着不俗市场表现的自主品牌车企,另一边是世界领先的汽车制造商。两者的“牵手”,能够擦出怎样的火花?

那是4年前的2017年,一家名为江淮大众的合资汽车公司“横空出世”。它由安徽省属企业江汽集团与大众汽车联合创立。

如果评选当年的车市十大新闻,那么两者的强强联合将毫无悬念地上榜。要知道,在这之前,大众汽车在我国仅有2家合资公司,即早已名声大噪的上汽大众、一汽大众。

到了2020年,合作更进一步。通过增资扩股,大众汽车在合资公司的占股比例提至75%,合资公司也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(安徽)有限公司。

“‘牵手’对于江汽集团的积极意义,怎么评价都不为过。”一名业内人士指出,“搭上”大众,江汽集团既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工艺、管理理念,还能提升品牌知名度。同时,有了大众的加持,企业的新能源发展路径也将“走得更稳”。

受益的不仅是企业,还有整个安徽的汽车工业。

“根据协议,大众集团将授予合资公司4-5个大众集团品牌产品,预计2029年产量35-40万辆。同时,大众新能源汽车中国总部和基地也将落户合肥。”上述人士表示,这对于正由“汽车大省”迈向“汽车强省”,并全力建设“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及电动出行新高地”的安徽来讲,意义非凡。“从这个角度来看,合作是既‘追求体量’也‘强调质量’。”

推动省属企业通过强强联合,实现做大做强,是安徽省国资委一直在做的事情。

走强强联合之路的,还有“曾经的省属企业”马钢集团。2019年,中国宝武与马钢集团重组实施协议在合肥签署,安徽省国资委向中国宝武划转其持有的马钢集团51%股权。由此,马钢集团由省属国企“升格”为央企的重要成员。

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。

一方面,经营业绩迈上新台阶,重组后的第2年,马钢的钢产量即首次突破2000万吨,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。

另一方面,马钢非主业公司迎来发展新机遇。据马钢相关负责人介绍,重组后,宝武以上述公司为班底,成立数家一级子公司。如将原有的马钢重型公司与宝武在上海等地的资产合并,成立宝武重工。“这样一来,这些公司的发展从原来的‘边缘’走向‘中心’。”

“‘十四五’时期,我们会朝着优特钢领域‘领跑者’的目标迈进。”马钢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丁毅说,马钢将力争实现粗钢产量,营业收入、利润、人均产钢、人均收入“五个翻番”,在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,助力中国宝武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。

拥抱资本,既“埋头苦干”也“抬头望路”

几天前的5月28日,在创业板上市委召开的审议会议上,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“过会”。用不了多久,企业就会在A股闪亮登场。“巧合”的是,“建研设计”IPO的保荐商,是同为安徽省属企业的国元证券。

如果把130余家安徽上市公司比作一个“班级”,那么省属皖企是班上当仁不让的“优等生”。

2020年年报显示,归母净利润前3的上市皖企中,有2家是省属企业;营收排名前5的企业中,有4家省属企业,另外1家是马钢股份。此外,常年占据营收、净利润榜“双第1”的海螺水泥还是省属企业。

这难道也是巧合吗?显然不是。所谓“巧合”的背后,是安徽以推进省属企业改制上市为抓手,大力实施国企改革的实践。以1993年皖能电力挂牌为原点,省属皖企掀起“上市潮”。一个意外的收获是:在它们的“助攻”下,安徽上市公司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。

市场人士曾这样评价:“上市,让企业在市场化的道路上‘更进一步’,从原来一味地‘埋头苦干’,到现在以‘抬头望路’的姿态,探索更适合自身发展、更符合市场规律的路子。”

而近年来,省属皖企在既有基础上,开启了在资本市场的新探索——整体上市,这既是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》中的明确要求,也是改善治理、做大规模、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。

2015年,江汽集团整体上市,成为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;2017年,安徽建工在整体上市的同时,完成配套融资和员工持股;2018年,淮北矿业(股份)“借道”雷鸣科化实现整体上市……另据了解,眼下,安徽省国资委正积极推进淮南矿业集团整体上市事宜。

此外,对资本市场愈发熟悉的安徽省属企业,更加乐意成为新规则的“尝鲜者”。

前年底,中国证监会发布“分拆上市”新规,第二年6月,铜陵有色即宣布,拟分拆子公司铜冠铜箔至创业板上市。其在公告中称:分拆有利于铜冠铜箔提升品牌知名度,并通过直接融资,为业务提供资金保障。

扫清障碍,既“做好加法”也“算好减法”

如果把强强联合、拥抱资本比作“加法”,那么安徽整合全省港航资源,成立安徽省港航集团,可以视作是一种“减法”。

“小散弱”,是几年前业内对安徽港航资源的第一印象。2018年,随着安徽省港航集团的成立,过去省内各港口、航线“各自为战”的局面被彻底打破。

“当年,我们仅用时3个多月,就基本完成全省港航资源的整合,实现了‘握指成拳’。”安徽港航负责人表示,100多家相关公司现在成了“一家人”,原先的内耗,被眼下通力协作取而代之。

“做减法”的直接好处,是业绩年年“上台阶”。2019年,实质性运营首年,安徽港航即实现整体扭亏为盈,生产经营多项指标创新高,船舶过闸量、港口吞吐量增幅在全国主要港口企业中位居第1。到了2020年,企业“逆势上扬”,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激增360%、1120%。

更具深远意义的是,整合提升了物流效率,降低了成本。据了解,整合后,合肥、淮河流域集装箱发至上海的成本分别降低800、1000元/箱。

算好“减法账”的,还有皖北煤电集团。

两年前,皖北煤电旗下淮化集团进入破产清算阶段。这是一家成立于1958年,曾在煤化工领域创造过佳绩的老国企,在册职工超过3000人。

“2015年前后,由于环保不达标、安全缺保障、机械设备老化、产品传统落后,淮化集团陷入连年亏损境地。” 皖北煤电总工程师、原淮化集团董事长傅崑岚介绍,到了2018年,淮化正式停产,不仅自身扭亏无望,还成为皖北煤电的“沉重包袱”。

鉴于这种情况,2019年,安徽省委省政府、省国资委果断决策,以“先安置、后破产”的方式对淮化进行破产清算。这一过程中,皖北煤电勇担社会责任,对职工安置进行兜底。当年9月,3000余名职工安置工作全部完成。“掣肘皖北煤电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被扫除,企业从‘负重前行’走向‘轻装上阵’。”傅崑岚说。

改革,铸就辉煌。

在安徽省国资委的推动下,安徽省属企业改革成果累累:2020年实现营收9228亿元、利润总额866亿元,均创历史新高;营收和利润总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、中部领先,其中利润总额居全国第3位、中部第1位;海螺水泥、铜陵有色双双蝉联世界500强,并实现争先进位……

改革,永无止尽。

“我们要把2021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、关键之年,确保年内完成三年总任务量的70%以上。”安徽省国资委主任李中表示,今年,省国资委将进一步推动省属企业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、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、着力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,加速做大做强做优,确保国有资产保值、增值。

“在‘十四五’开局之年,我们将力争实现‘一跨两冲’,即省属企业营业总收入跨越1万亿元,利润总额冲击1千亿元、资产总额冲击2万亿元。”李中说。(记者 宫礼 陈浩 汪瑞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