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徽 苑】忆泉州·食

来源:徽商物流 时间:2020-10-14 浏览量:9214

从清源山回到市区,少不得尝尝泉州的美味了。

俗话说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。泉州得天独厚,依山傍海,泉州人也因此得益。除却龙眼、荔枝等等当地特产的水果外,一些小吃例如五香鸡卷、蚝煎、鱼丸、红鲟……都叫人胃口大开。但我最喜欢的食物却比较普通,那就是粽子。不要小瞧了泉州的粽子,它里面的用料可是大有讲究:以切成小方块的五花肉(身边的泉州朋友称之为三层肉)为主,配上香菇、虾米、笋片或者再加点儿炒花生仁和莲子、栗子、熟鸡肉。先把猪肉卤透闷熟,加上其他配料拌进糯米下锅煮熟。这里还有个讲究,吃这粽的时候,要再放进锅中炖热,才会起味。我是在东街与中山路交汇处的一个小店铺里第一次品尝肉粽。朋友替我叫了碗“蛋儿汤”,自己叫了份“麻燕汤”,因我不懂闽南话,心里便纳闷:这鸡蛋汤有啥好喝的?!你那碗燕子汤大概不错。直至这汤放在了我们的面前,才明白过来,“蛋儿汤”原来是小肠汤,那“麻燕”却是类似于馄饨的一种面食。我不知自己是否能够把这两句闽南话准确的写出来,但也就是这意思了,准确与否,以后再考证吧。

“肉燕”绝对是个有趣的叫法。心中所想,一只肥肥大大的燕子翱翔天空,扇着翅膀的同时扭动着屁股,想着便睡去了,泉州的夜是静静的。

隋开皇九年(589)实行州县制,改丰州为泉州。大业三年升泉州,直至元初,期间曾先后易名为“长乐郡”、“清源郡”等。自得“泉州”之名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,虽是历经数朝,如月新天,却也遮不住昔日浓厚的古老痕迹。条石坚壁,巧手之雕,隐约在一波波的绿影中。滩涂中的海蛎,盐场上的夕阳,无不是在向我细诉着悠闲。

在泉州常可见到许多游离在现代之外的影象。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,不经意的你就会发现一些旧制的民居。它们一般都分有顶落、下落或者三五间大厝,又有“手巾寮”单列民居。若能看到过去的豪绅遗宅,更可见前有回向,后花园,还有书轩画史,池亭水阁等。

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惠安女的服饰:上衣、背心的前肩和背际、裤筒后靠臀处,都用五色线绣上两寸见方的“绣记”,随身背带“褡裢”及红雨伞,手带银镯及戒指,裤头用绿色或带条布缝成。黄斗笠上下,加缝几条黄、绿色绒线花和塑料花,头巾两边缀以联珠,颈绕五色珠项链,别具一番风格。看着她们,似乎可以嗅到千年前的股股清香。这清香来自老君岩的烟火,来自惠安女的花衣裳,也许,还来自开元寺的钟声……

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(686),相传黄守恭以“桑开白莲”而舍地建寺,初名莲花寺。寺于西街之上。使之得名的那株古桑,已一千三百余岁,虽老干裂分为三枝,但仍然常青繁茂,苍翠争研,扬花结果,生机盎然。“瑞现柁桑菡萏花,枝头朵朵玉无暇”。大约是花期未到,不见如玉之花,却依旧可以想象当那么诗人的禅院之醉。与树想对的是紫云屏,上书“紫云屏”三字,气势雄伟。

绕过紫云屏,就是大雄宝殿了。开元寺可成为寺中之贵,据说全是得益于这殿中所恭祀的五方佛:中为释迦牟尼,东侧为阿众佛和成就佛,西侧为宝生佛和阿弥陀佛。寺中僧侣告诉我,寺建之时,全国上下供奉五方佛的寺庙仅仅三座,其他一般为三佛或者一佛,所以开元寺才可享受盛名。如今佛教岁已无往日之盛,但此五方佛仍存旧日气派。殿内重梁迭栋,木窗雕镂花卉,瓦当皆霞纹饰,拱上更有二十四尊“飞天乐妓”,凌空飞舞。因皆为旧物,初看朴无风采,待细辨之下,却为它们的景致所倾。

木庵禅师东渡前撰联云“鹫岭之车,不离当人硅步;曹溪一指,好看孤塔云中。”这塔,这寺,还有这僧侣的诵唱,配上这闽南的人情风光,真可得十分的古韵了。

一路行来,目随山绕,人烟稀少,望不见乌蓬草秸,只有断岩峭壁伴着左右。我已渐渐远去,却好似仍在朝拜。挥手泉州,那一片古气笼罩下的东海之子,刺桐之城,究竟给了我什么样的一种思绪,使我如此恋恋不舍?

无法参透这道理。车窗外的风景如电影中的画面快速掠过,留下的只有泉州的回忆。

(五源 李明哲)